2010年11月25日

京沪双城记

上海喜欢把自己当成纽约,而把北京比作华盛顿特区。上海人告诉自己:北京是因循守旧的政府官僚中心,而上海则是金融、时尚和文化之都,同时引领着全国流行风尚。

第一次到中国的外国人,离开时往往抱有同样的观点。浦东光彩夺目的摩天大楼,来自全球各地、鳞次栉比的新餐馆,让上海散发出从容自在的国际风范,相比之下,北京就像一个省会城市。

这样的第一印象或许十分诱人。在上海旧日租界所在地外滩,有家魅力酒吧(Glamour Bar),窗子直开到天花板,崭露出浦东的轮廓。在两次不同的场合,都有素昧平生的人向记者请教:如何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他们都是第一次来上海,某种与景色有关的东西,使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然而,尽管上海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但也不能只把北京视作一个政治中心。实际上,与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相比,北京的吸引力、人才底蕴和影响力都要深厚得多。

不论是在商业还是在文化方面,上海往往屈居北京之后。以金融为例,上海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金融之都,人们说起来的时候,常认为上海是要与香港争夺主导地位,争取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融资市场。

过去十年,中国内地企业纷纷在港上市,希望借此进入规模更大、也更为稳定的市场,这推动了香港市场的繁荣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海正开始扭转这种趋势。

但北京才是真正的金融之都。在中国所有融资活动中,商业银行占80%左右,而主要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此外,北京不仅是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总部所在地,也是中国多数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在中国经济中,政府仍以多种形式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使得北京处于商业活动的中心位置。

外资银行的决策,体现了北京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那些希望在中国开拓零售业务的银行,如汇丰(HSBC)和花旗集团(Citigroup),扎根在了上海。但那些将中国业务总部设在北京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到摩根大通(JP Morgan),再到瑞银(UBS)。在上海能够接近市场,当地的中层管理人才储备也更为雄厚;而在北京则更便于接触客户和决策层。不论是好是坏,高盛(Goldman Sachs)已成为纽约金融业的象征,而该行将中国总部设在了北京。

上海也在大力吸引研发业务,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仅在制药业,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公司均在上海建立了实验室。

然而,上海又一次面临北京的有力竞争。北京拥有国内最有名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利用这种资源吸引了大量研发投资。中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上的贡献全部来自北京,微软(Microsoft)和IBM等跨国公司选择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

上海有其自身的浮华和魅力,而北京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抽象艺术已成为当代中国主要文化流派之一,而北京是中国最具活力的艺术园地——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艺术家们已无法再开出天价。中国最有意思的音乐创作地也在北京,当下最火爆的当属垃圾摇滚,有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狂放风格。

北京文化上的吸引力部分源自于其首都地位。由于北京是首都,主要媒体机构都设在这里,同时这里还聚集着大批试图影响政策的学术及非政府团体。京沪两地在政治体系和审查力度方面并无不同,但在北京,精英阶层有关国家未来的谈话要深刻得多。

某些情况下,中共奇怪的管理方式也对北京有利。在上海,一个艺术项目要获得必要的批准,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市文化局的审查。但在北京,存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互较劲的权力中心,聪明的艺术家有时可以从中挑拨,以获得所须的批准。

但尽管如此,上海从很多方面说都更适于居住。十多年来,城市保护运动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大片老城区已被拆毁,但保护主义者已迫使市当局更多地考虑保留老街区,设法修复建筑物,而不是将它们夷为平地,以便修建更多已数不胜数的高楼。

这一点值得北京学习。为迎接奥运会,北京近年来刚刚大兴土木,完成了一批建设与改造工程。

 

译者/岱嵩

2009年05月14日 06:34 AM

京沪双城记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杰夫•代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