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凯恩斯《通论》逻辑不成立和概念偷换

凯恩斯《通论》逻辑不成立与体系外否定;
凯恩斯《通论》中的概念偷换;
凯恩斯《通论》中“供给创造需求”的自相矛盾

 

类似凯恩斯《通论》,如果没有首先根究其基本概念定义,明确其断言是否成立,就闯进它的文字海洋中,试图理解作者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作者自已就是理解错误的变量,纯粹是浪费时间。在错误的逻辑前题下,无论其演绎是多么精妙,也无论其数学模型是多么精密,结论如果不是蒙出来的“正确”,就必然是错误的。通论最艺术化的手段,就是用无关的数学符号掩盖基本概念的偷换

基本概念偷换以外,凯恩斯《通论》书中论据多有不实,或与主题无关。因而论证过程无法在逻辑证实全书论点“印钞票每人发一笔钱,就可以促进社会交换”。这个结论是从凯恩斯的体系内的否定,尽管从体系外部也可以将其否定:政府滥发钞票实际上是损害了社会公众(一般是纳税人)的利益,侵犯了国民主权的利益的交换不是自主交换,不能创造价值,并且必然发生再分配过程中的无谓损耗。

所以对于埋葬凯恩斯主义来说,无论凯恩斯本身是怎么想的,从凯恩斯本身的逻辑系统以外,就已经有了充足的符合实证结果的完整理论,彻底否定凯恩斯的所有观点。所以不存在“必须读懂凯恩斯《通论》每一个字才能否定凯恩斯”的必要性,这就象我们不必精通《资本论》每一个字,也不必理彩马克思的真实想法,就可以全面否定广泛理解中的那种马克思主义

但笔者对于《通论》内部错误的还算是很了解的,唯一不了解的是,如此明显的错误,为什么一直到萨缪尔森为止,包括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和今天的克鲁格曼在内,都完全视而不见地将其绝地真理化为“凯恩斯主义”?笔者认为这绝不是什么“学术的分歧”,而是信仰的鸿,甚至是现实利益上的鸿沟!再看当弗里德曼担任美国税务顾问是,“是凯恩斯主义者”,而当老弗卸任后,就“不是了”。有趣吧?

凯恩斯的通论,并不是一份等待说服经济界学者的学术论文。而是在作为美英政府的的紧急状态下的幕僚,为美英既定政策善后的舆论文章,即向经济学同行发表的示威式的权威标准答案。就象伯纳克已经实施了量化宽松,伯纳克的秘书就写了一份《为什么伯纳克老板TQ2,全他妈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虚构)。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凯恩斯的《通论》,其执笔思路就很容易理解了。

凯恩斯首先总结了他认为的古典经济学中“供给创造需求”的内容。这一条是不能跟凯恩斯争的,因为这是“他认为的”,你也可以认为其他的,但那是人家认为的,如果不同意的话,这《通论》就不用再读下去了;不管罗斯福是不是这样想的,罗斯福已经做了!所以这里只能点一点,凯恩斯所总结的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供给必然创造需求(就业)的三条同义反复的假设,建立在“均衡=静态边际”上的。

凯恩斯实际上是将萨伊定律解释成自已要批驳的靶子,以便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而否定了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从广义上说凯恩斯的批驳是成立的,所谓供给创造需求是建立在“假定均衡”的基础上,即已经排除了不当供给的事实。换言之,就是“产品做出来就肯定可以卖出去,如果减除了卖不出去的那部分的话”——>这就是萨伊定律。搞笑吗?可这就是马歇尔偷换边际为均衡的逻辑结果

凯恩斯批驳萨伊定律是说“产品做出来不一定能卖出去,因为消费者没有货币”,即“消费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其偷换成了“货币供应不足”,(两者有区别不同,参考米塞斯《货币信用原理》),于是凯恩斯整部书就讲述如何供应货币创造消费需求,——>这样就回到了凯恩斯自已驳倒的萨伊定律上:“货币的供应会创造对货币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整部《通论》随后就是历史学派的自证循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