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薄熙来入常困难重重,或调人大政协虚职终结仕途

2006年至2007年间北京流传的一条消息 , 在胡锦涛进入第二任期时,江泽民写信给胡锦涛,建议不能再走指定接班人的老路子,要通过党内民主,在省部级干部当中推选。胡听从此建议,在省一级干部与中央党校的干部学员中推选,据说习近平得票最高。因此,习近平成了中共党内集制度化资源(党内民主推荐)与非制度化资源(太子党身份)于一身的第五代领导人选。于是在2007年有了对习薄两位太子党不同的安排。由于李克强当时已经成为朝廷心照不宣的下届总理人选,颇有雄心的薄政途前景很不明朗。

第一,薄熙来的“入常”之路为何如此艰辛?

谈到薄督,中外评价好用“野心勃勃”一词形容。我也用过“问鼎”一词,但形容的是其不按中共组织规则出牌的姿态,并非指他要求总书记位置,因为他现在要求的其实只是政治局常委一职。按其才干与以往治绩,薄督并不比其他可能“入常”的人选,如李克强、刘云山、张德江、张高丽等人的才具逊色。如果从“救党”这个角度来看,他其实比其他的人更有能力与魄力。按资格,他既符合中共提拔干部的制度化标准(知识化、在地方与中央部委的任职经历俱全),同样也拥有非制度化资源(太子党身份)。中国高层政治权力阶梯爬升的几步曲: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薄已登上两大台阶,他全力想攀爬的只是最后一级。就其资格与位势来说,“入常”乃是他那位置上应有的政治抱负,算不上什么“野心”。正如康熙时期“九王夺嫡”一样,王子们有王位候选人资格,能否上位得经过竞争,输者认栽。但“野心”之类说辞,只是胜利者加诸失败者的用语。
薄熙来督渝之后,其政治姿态过于强势,强势到让中南海认为权威受到挑战,这是其“入常”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薄熙来从商务部长转任重庆市委书记并任政治局委员之时,能否“入常”,各有50%的可能。薄督如果采用低姿态谋求“入常”,并非无望。但薄督在权衡得失之后,竟走上了一条中共建政后从未有人走过的路,走上了一条长达三年、充满政治风险的“问鼎”之旅。其起跑点是“唱红打黑”,“唱红”意在表示自己承袭的是毛泽东的正统;“打黑”则是要还重庆一个“清明社会”。直到这一步,薄所作所为,还属于方面大员的份内事,但2010年正式出炉的“重庆模式”却已超越中共组织原则——按中共传统,在党内有资格提出理论的必须是党魁,如毛泽东有“思想”,邓小平有“理论”,江泽民有“三个代表”,胡锦涛则是“科学发展观”。以四个直辖市中位列末座的重庆市委书记一职,竟然要弄出一个“重庆模式”,无论如何也会让中南海诸位深感权威受到挑战。

第二:薄熙来所凭仗的资源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诸侯“问鼎”,往往发生在天子权威式微,诸侯势力坐大,因此天子无奈其何。但由于“问鼎”违背所处社会的政治伦理,问鼎者必须拥有强大的非制度化实力,才能与制度化力量对决。
薄熙来是否拥有这种能量?答案是:他拥有绝大多数同级官员没有的非制度化资源:太子党身份。
在中国政治中,按其父辈与中共政权的关系,又分为“老太子党”与“新太子党”。“老太子党”是与中共建政有关系的元老级人物后裔的合称。“新太子党”主要指第三代与第四代党与国家领导人的后裔。在中国,“太子党”这一身份代表着政治特权与经济特权。不够资格称太子党的,如果与中共打江山有关的一代“革命干部”子女,近几年的官称是“红二代”。其余党政官员们的后裔则只能称“官二代”。这是中国官宦子弟内部身份区别的大致界限。
关于新老太子党利用父辈政治资源致富的故事,一直在中国坊间流传。由于这与中共标榜的价值观相悖,因此成了中国的政治禁词。用中国的百度搜索,所谓太子党都是别国发生的故事,如印尼、台湾、日本、美国等国的太子党。用google搜索“中共太子党”,共有328万多词条,形形色色的内容不一而足。英文对此的专用词汇是china’s red princesses,经常成为中国报道的热门话题。
第四代领导人因为治绩不佳,对舆论风评论特别在意。自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代领导人的政绩用“乏善可陈”算是很客气的考语。标志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有高度腐败、裸官、网络控制、五毛、征地拆迁、政府行为黑社会化、反抗者自焚、三亿多贫困人群、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等,社会危机四伏。这不仅是头脑清醒的在野人士对时局的判断,也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基本认识,精英阶层纷纷弃国移民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因此,薄熙来在“唱红打黑”的基础上发展出“重庆模式”,算是对胡温政绩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的姿态也引来了投机与真心拥护等各种动机杂陈的热烈呼应。至于“重庆模式”能否将中国引领出黑暗另当别论。
可以说,胡温的无所作为与重重社会矛盾,无论是党内还是民间,堪称怨声载道。作为最高领导人,胡温的声望较前三代都低,被视为平庸之主。这就是薄督在重庆玩政治“蹦极跳“的社会背景。

尽管中共上层没有对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一事的调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但外间舆论认为,从上层流出的一些消息和中共媒体的报道动向看,王的前任上司、重庆一把手薄熙来的仕途或者行将终结,或者调到个虚职上了事。


刚刚去过重庆的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张彦(Ian Johnson)对美国之音说,他在重庆期间了解到,薄熙来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当地传媒。

他说:“那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王立军)事件,但是那里的媒体却完全没有任何报道。重庆的媒体被薄牢牢地掌控着。事实上,星期天晚间,他会见了加拿大总理哈珀。星期一重庆的报纸却没有消息。这让许多人惊呼,薄没有出现在照片上。事实上他必须亲自审阅所有的文章,搞得太晚,结果没赶上。而所有报道都出现在星期二的报纸上。这个例子说明他还牢牢掌控着这个城市。”

他此次重庆之行,通过与当地的媒体人,以及重庆市民交谈,试图了解当地人对薄熙来的看法。

*薄在重庆人气颇高*

张彦说,薄在重庆还是颇有人气的,因为他花了很多钱搞绿化、公交,以及公屋等。而另一方面,他说薄在农村地区并不那么受欢迎,因为他大力推动城市化,许多农民被迫迁往城区,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那样。

纽约时报记者张彦认为,总的来说,当地人认为他干得不错:因为他的“太子党”背景,他能够突破或者绕开官僚程序。

至于薄熙来和王立军在重庆搞的有争议性的“打黑”,张彦看到,普通市民并不在意那些被打的“黑帮”的权利是否被践踏,但感觉治安确实好了。而他与当地记者交谈时,感到他们的看法有些矛盾:一方面,他们承认治安的确好了;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薄能用酷刑对付“黑帮”,他也随时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象他们这样的平民。

王立军出事后,重庆人当然明白薄熙来可能会有麻烦。但他们同样明白,影响薄熙来命运的人在北京。

纽约时报方面在北京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一些猜测性的分析。张彦说,这并不能说该报掌握了什么确实的内幕消息。

但是,他证实,纽约时报16日的一篇由他共同撰写的有关薄熙来仕途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关薄熙来在王立军出事后曾向中央提出自己“用人不当”,并提出辞职的消息,确实源自于京城“太子党”。

*京城分析:薄尚无燃眉危机*

尽管如此,张彦说,京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薄熙来目前还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

他说:“(针对他的)观感是,他仍将在党代会后被安插到某个职位上,例如政协、或人大。”

香港中国政治分析人士金钟也认为,现在判断薄熙来的政治生命即将终结还为时尚早。他说,薄是政治局委员,又是重庆市的一方之主,因此仍然有跟中央,跟他的对立面进行较量的空间。

金钟说,现在还没有到象抓“四人帮”那样逮捕薄熙来的宫廷政变的地步,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王立军的事情已经明朗了,当然对薄熙来不利。他说的不利,就是薄熙来想十八大进政治局常委没戏了。

【2012年2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